行业资讯
Company News
出口量占全国近一半 长三角为什么都在造机器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俊
出海“新三样”即将迎来新变局!
继电池、光伏、电动汽车之后,工业机器人也在今年上半年迎来了出海浪潮。根据杭州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7.74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5.9%,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6.6%。其中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量达到了16.8%,占全国份额的49.5%。
此外,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在全国1到5月的工业机器人出口榜单中,三省一市均进入了前十,上海和江苏位列第二、第三,浙江和安徽排在第四和第六。
这是5月22日在上海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拍摄的“黑灯工厂”内景。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一直以来,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长三角有这样亮眼的成绩,在机器人制造上有什么秘诀?
出口量占比全国一半
长三角机器人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长三角能有这样的表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长三角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何建华说道。
他表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得长三角的各类工业得到了迅速而且充分的发展。
以浙江为例。目前,该省拥有38个工业大类中90%以上的工业门类,并且正加快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2023年时,浙江工业增加值达2.94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这样的条件为机器人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5月23日,工作人员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忙碌。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据悉,在三省一市中,浙江率先在2017年印发了《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是全国首个提出“机器人+”政策的省份,要求“催生一批符合市场规律、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社会生活智能化水平的新业态”,并“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随后几年,长三角其他省市也陆续推出了类似计划。
根据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发布的统计,2022年,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超过700亿元,机器人产值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此外,机器人密度达到了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126台/万人)两倍以上。
同样在2022年,安徽省机器人全产业链产值达47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6位,已经形成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的特色产业链条,率先在全国形成国产机器人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的态势。
而浙江已基本形成以杭州滨江、萧山机器人小镇和宁波余姚机器人小镇为核心,温州、嘉兴、台州等多地的平台特色化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格局。
萧山机器人小镇(图源:《杭州日报》)
其中,杭州萧山机器人小镇是中国十大机器人产业园、恰佩克奖最佳产业园,已集聚凯尔达机器人、钱江机器人、中开特种机器人、行星传动、德望纳米、力超智能等龙头企业。
而江苏则形成了苏州、南京、常州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城市。根据企查查的数据,该省现存9.26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全国范围内仅次于广东。
制造一条龙
长三角区域内可供应所有零部件
除了良好的工业基础,能够稳定、快速出货也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记者了解到,为了抵御可能发生的产业链与供应链风险,2022年7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工信厅发函,商请联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12家企业,共同打造所有零部件均由长三角区域供应的机器人。
在这份计划书中,一家名为新时达的企业被推荐为首轮“链主”,承担整机的集成工作。还有一份核心部件建议企业名单,列出的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来自苏州、绍兴、杭州、南通、衢州、宣城等地,都在长三角。
这是5月23日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拍摄的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右一)。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这便是在一体化发展下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的具体展现。而将产业链分散还不影响效率的底气,则来自一体化推进中不断加速与完善的交通和产业格局。
据悉,长三角已经初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3小时高铁圈与4小时产业圈的交通圈层格局。
其中,4小时产业圈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彰显,是将产业集群“连点成线聚成面”、加快释放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它代表的不只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更是要通过形成良好产业生态,打造完善产业链条,以良好的本地供应链网络在企业间构建起彼此联结的桥梁和纽带。
根据计划,“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货量要超过200台,2025年力争下线2000台。而新时达的数据显示,计划已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当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即出货827台,2023年更是完成了2338台,今年则预计达到近4800台。
5月23日,工作人员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忙碌。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新民晚报》报道称,下一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苏浙沪皖工信部门,或将酝酿推出第二轮“链主”企业。
长三角的机器人产业未来如何发展?
何建华指出,接下来,人形机器人一定是长三角发展的重点。
“因为是对人类进行精确模仿,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可以赋能百行千业,和人工智能(AI)的发展也息息相关。搭载ChatGPT的Figure 01机器人引发了世界关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让‘十八金刚’向来宾打招呼,可以说,都是这个趋势的体现。”他对记者说道。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18台不同的人形机器人在门口欢迎各地来宾。(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今年四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在北京海淀区开幕,会上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
该文件指出,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在今年会达到约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到世界总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
而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表示,经过五到七年左右的时间,人形机器人也许会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迎接这一风口,长三角各地已开始积极布局。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浙江杭州的宇树科技带来的人形机器人在现场跳起了“科目三”。(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比如,2023年,优必选科技成为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今年三月,浙江在宁波成立了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开展人形机器人智能感控技术研究和整机系统研发;到了五月,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家首个公共平台——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同样是在五月,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7月19日,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由于有着灵巧的双手和可精细到毫米级的运动控制能力,还未量产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数百台的订单,体现了长三角强大的科技竞争力。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开普勒人形机器人黄色4.5代机器人在其公司展台上成为主角,行走起来稳健、自如。(图源:开普勒官网)
“不过,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仍然存在‘一高五难’: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与安全应用难,缺少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开源社区、开放平台来加速技术孵化与技术共享。要和欧美日先进的科技公司‘打擂台’,这些问题必须克服。因此,长三角接下来应该要继续推进合作,找到之前阻碍发展的盲点,争取打造出占据绝对优势的拳头产品。”何建华说道。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335-666999
公司名称www.yaxin868.com
 公司地址河北 秦皇岛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www.yaxin868.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www.yaxin868.com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335-666999  公司地址河北 秦皇岛